內容簡介
虞家茵經朋友秀娟介紹到夏家當家庭教師。夏宗豫是個中年商人,而夏太太是個未曾受過教育的鄉下女人,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兩人才結婚。家茵與她的學生夏小蠻相處得很好,了解夏宗豫后,與他的交情也不錯。家茵的父親在多年前拋棄了他們母女倆,如今到上海找家茵。家茵盡管心中怨恨父親,出于孝道,還是盡力幫他
在家茵做家庭教師期間,家茵和夏宗豫的感情急劇升溫。宗豫在女兒生病時的呢喃中警醒到自己對家茵的感情,于是主動進攻,請家茵看電影,頻繁去家茵住處,終于在與妻子吵架出走的那晚,向家茵傾吐心聲,并贏得了家茵的回應。家茵父親虞老先生聽到風聲后,要求夏宗豫在公司中給他謀個職位。誰料虞老先生濫用職權,引起數起丑聞。夏宗豫一忍再忍,但還是不得已辭退了他。虞老先生想把家茵賣給夏宗豫,遭到夏宗豫的極端厭惡。計劃失敗后,虞老先生又企圖與趕來上海緩解離婚危機的夏太太聯合。夏太太懇求家茵不要奪走她的丈夫,讓家茵嫁進來做妾,但家茵拒絕了。家茵想,她的父親是個十足的無賴,他會毀了她的一生;其次,她擔心小蠻將來有一天會怨恨夏宗豫,就像她恨自己的父親。因此,家茵謊稱要去跟表哥結婚,提出與夏宗豫分手,這使夏先生傷心不已。最后,家茵悄悄離開了上海
創作背景
1946年7月,參與籌辦文華影業公司的編導?;〗浛蚂`介紹,約請張愛玲編寫電影劇本。張愛玲答應與?;『献骱?,很快寫出電影劇本《不了情》。電影《不了情》于1947年初上映之后,產生了轟動效應。張愛玲乘勢把《不了情》的電影劇本改寫為中篇小說《多少恨》,于1947年夏登載在?;≈骶幍摹洞蠹摇吩驴?/span>
角色介紹
虞家茵——女主人公。家茵是一個接受了教育的女子,在清貧的生活中苦苦謀職。家茵和秀娟環境懸殊地做著朋友,卻并不自卑、自憐以博得施舍錢財的同情。她和夏宗豫相戀,卻并不把男人當成可依靠可寄生的大樹抓住不放。在留下等待與出走廈門之間掙扎時,家茵衡量的核心是自尊,而這自尊是免受良心譴責的自尊和免受人格侮辱的自尊。家茵的思想掙扎中,多少的恨難以言說卻又不言而喻。最后,虞老先生的咄咄逼人使家茵滿懷著恨意離開上海
夏宗豫——男主人公。他是一個性情溫和的好心人,富有同情心,在實業經營上也有一套頗為成功的好辦法。但他又是個性格猶豫、行事常常拖泥帶水的人,他和妻子的婚姻是個存在多年的悲劇,可他任其半死不活地拖著,既沒有勇氣離婚,也想不出辦法改善關系,以致于女兒的學業被耽誤,性格越來越古怪。夏宗豫有時又愛感情用事,而缺乏原則性,為了討好虞家茵,他不顧她的強烈反對而給虞老先生安排了工作,結果弄出一大堆麻煩
虞老先生——家茵父親。他為了享樂拋妻棄子,為了錢財挪用公款。他第一次打著“找事做”的幌子,來到家茵的住處,發現家茵生活貧寒、困頓,也還是裝出可憐相,騙得五萬元。面對一貫被自己玩弄于掌心的女兒表現出的埋怨,他立刻收起油滑,兇神惡煞般地罵女兒住到夏家是不要臉。有求于女兒時,舔著臉說好話,一旦不能如愿,立刻向女兒潑臟水,以泄心頭之恨
作者簡介
張愛玲(1920年9月30日—1995年9月1日左右),原名張煐,筆名梁京,祖籍河北豐潤,生于上海,中國現代女作家。7歲開始寫小說,12歲開始在??碗s志上發表作品。1943至1944年,創作和發表了《沉香屑·第一爐香》《沉香屑·第二爐香》《茉莉香片》《傾城之戀》《紅玫瑰與白玫瑰》等小說。1955年,張愛玲赴美國定居,創作英文小說多部,但僅出版一部。1969年以后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,著有紅學論集《紅樓夢魘》。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,終年75歲。有《張愛玲全集》行世
作品評價
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黃萬華——小說中家茵的形象近于“圣女”,但她并非男性注視下的“圣女”,而是張愛玲對自己的女性傳奇世界的某種偏離,家茵的情感、心理無傳奇色彩,卻活生生有著中國普通女子的一切,張愛玲在其身上寫出的壓抑和自主,也顛覆了男作家對于中國女子的男性想象
作品鑒賞
作品主題
小說講述了一位年輕女性虞家茵的故事,刻畫了純粹美好又蒼涼無助的愛情。家茵和宗豫之間可以說是一見鐘情,電影院的相識,禮品店的邂逅,都為戀情展開做了鋪墊。隨著家茵成為小蠻的家庭教師,他們逐漸了解,一起談心,看電影,享受著戀愛的歡樂。虞老先生的出現破壞了純潔的愛情,夏太太的到來也無疑使家茵與宗豫感情變得復雜。在現實面前,家茵抽身而退,無奈選擇離開。從表面上來看,家茵為了小蠻有個完整家庭選擇分手,其實真正導致他們分開的是他們自己有所保留的愛。家茵既不可能放下自尊,去做宗豫的妾,又不可以叫宗豫離婚,成為光明正大的妻。她永遠在等,等一份承諾,等宗豫來決定他們的未來。自始至終,宗豫沒有做出實質性的行動來實踐他的諾言。他既沒有阻止原配的到來,也沒有表示要與家茵結婚。在與家茵的交往過程中,宗豫的愛始終停留在表面,他最大的決心不過是買了副新碗筷,要與家茵一起吃飯而已。家茵在愛里走了一遭,真切地體會了甜蜜與悲哀。她只能以遠走他鄉來結束這段戀情
在《多少恨》中,張愛玲把愛情錯失的矛頭指向了社會,表現了中國特色的人情世故。宗豫被包辦的無愛婚姻,家茵父親對她母親的用情不專及對家茵的陰謀算計,家茵為了生計而奔波輾轉,從這些社會和經濟的表層因素中可以看到深層的東西,即人性的盲目以及由此造成的殘酷。小說中的虞家茵自立自尊、深明大義,為了不破壞夏宗豫家庭的完整,忍痛放棄了愛情。從另一角度也看到她在生活面前所表現出的屈辱和順從。家茵痛恨自己父親棄母親與自己不顧而另結新歡,對她而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她亦可能成為令小蠻痛恨的第三者。小說中屢次寫到家茵擲骨牌,雖是知識女性,但她深執于用骨牌算的結果,不能釋懷。一方面是對純情的深層渴望,另一方面是對情的無限茫然。在這樣深刻的矛盾之中,使讀者感受到了悲劇性的存在困境
藝術特色
環境描寫
小說開頭,作者便運用環境描寫營造了一種悲傷幽怨的氣氛。電影院是虞家茵和夏宗豫初次見面的地方,夢幻般的建筑,依稀可聞的簫鼓,暗示著一場虛幻的戀情即將拉開序幕,卻逃不脫曲終人散的命運。家茵第一次去夏宗豫家教書,作者則通過房間內部陳設道出了一個沒有女主人的家的紛亂。正因如此,宗豫才如此羨慕家茵家里的煙火氣。此外,小說通過宗豫的視角寫出了家茵的住處,弄堂小樓中的一間房,狹小而局促的情景,揭露了家茵生活的窘迫
讀者意識
《多少恨》的寫作是一次富有“讀者意識”的嘗試。張愛玲承襲一般言情小說的愛情悲劇的模式,其表層敘事結構是顯而易見的——故事中人物及情節的設置完全按照言情小說才子佳人式的慣用模式,一個成功男人宗豫在無愛婚姻下,與地位懸殊的柔弱善良女性家茵之間的愛情故事,但兩人最終無法結合,家茵選擇遠離。故事情節豐富,有戲劇性,情節進展快,且干脆利落,人物性格類型化。從中可以看到張愛玲嘗試作通俗小說的努力,這些通俗性元素體現張愛玲極強的讀者意識
意象
“鏡像”作為小說的主要意象,延伸為玻璃杯、玻璃窗、玻璃門、眼鏡、白磁、香水瓶等;作為敘事方式,鏡像描寫分別嵌入小說的起承轉合處,成為小說的結構模式。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相識于“整個的像一支黃色玻璃杯放大了千百倍”的電影院門前,隨著故事展開,玻璃意象多處出現,“玻璃上的手帕貼在那里有許多天”獨立成為一段,擔負起省略敘事的作用,而玻璃窗也成為張愛玲轉換時空的道具。張愛玲透過鏡像寫愛情的無奈,親情的丑陋,在“鏡子”的返照下,人生現出虛無的本質。張愛玲有意識用破碎意象和鏡像世界觀照愛情,愛情是水底的珠玉,有種哀艷的光。作者不斷地提醒讀者做這種觀照,使讀者對小說所寫的世俗生活自覺疏離,并對生命本體進行反思,正視現實殘酷的本質